《楊家將》是一部英雄傳奇系列故事,以話本、戲劇等形式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它對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義,講述了楊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報國的動人事跡。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斗、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仁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凝聚在楊家將傳說中的故事,反映了楊家一門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民族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民族在民族融合過程中追求美好生活,向往先進文化的一種寄托。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宗保之子)繼承先輩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丈夫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主人遺志繼續戰斗。在中國曆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他們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民族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
這是高原作家楊志軍繼長篇小說《藏獒》之後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堪稱《藏獒》的姐妹篇。
藏獒是高原的精靈,具有堅韌、負重、仗義、嫉惡如仇、捍衛目標、忠誠等優秀品質。在本書中,作者通過紀實、敘事、追憶及反思,對產生“藏獒”這一高寒優秀動物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作了繁複、具體而形象化的鋪墊。字里行間無不傾注著作者對他眼中和心中的青藏高原的濃厚情感,這種情感飽含著作家對那最後一塊聖地的無限虔誠與眷戀。
詩意化的敘述與表達裹挾著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作者對產生“藏獒”(高原精神和高原氣質的傑出代表與象征)的環境正遭受市場化的破壞的危險,以及身處傳統和現代的矛盾和困惑,表現出深切的關注。
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龜龍系象之初,人文始著。雖萬八千歲,同臨有截之區;七十二君,詎識無邊之義。由是人迷四忍,輪迴于六趣之中;家纏五蓋,沒溺于三塗之下。及夫鷲岩西峙,象駕東驅,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視,中天調禦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鐵圍,延促沙劫。其為體也,則不生不滅;其為相也,則無去無來。念處、正勤,三十七品為其行;慈、悲、喜、舍,四無量法運其心。方便之力難思,圓對之機多緒,混太空而為量,豈算數之能窮?入纖芥之微區,匪名言之可述,無得而稱者,其唯大覺歟!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記。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寶雨之文後及。加以積善余慶,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禎絕瑞,既日至而月書;貝葉靈文,亦時臻而歲洽。逾海越漠,獻賝之禮備焉;架險航深,重譯之詞罄矣。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將無望卻堅守的淒涼愛情和執著而縝密的冷靜推理完美結合,被眾多“東飯”視作東野圭吾作品中的無冕之王,被稱為東野筆下“最絕望的念想、最悲慟的守望”,出版之後引起巨大轟動,使東野圭吾成為天王級作家。 2006年,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視連續劇,一舉囊括第48屆日劇學院獎四項大獎,與圖書一同為作家帶來如潮好評,使他成為日本、韓國與中國台灣等地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 “只希望能手牽手在太陽下散步”,這句象征本書故事內核的絕望念想,有如一個美麗的幌子,隨著無數凌亂、壓抑、悲涼的事件片段如紀錄片一樣一一還原,最後一絲溫情也被完全拋棄,萬千讀者在一曲救贖罪惡的愛情之中悲切動容……
《近思錄》是朱熹和呂祖謙為初學者把握北宋四子的思想理論而編輯的理學基礎讀本。《近思錄》融彙北宋四子的理學思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各篇之間意脈清晰,彌補了各家各派散而難舉的缺陷。書中先談有關宇宙生成的本體論。卷首收錄四子關于“道”為世界本體和“性”的本原的論述,高屋建瓴,綱舉目張。次談“格物致知”的方法論,為學要“尊德性而道問學”,讀書須“致知而窮理”,由淺入深,示人門徑。再談立身處世的修養論。道德存養的功夫貫穿于知行之中,以存養為基礎,推已及人,修身齊家則可以出仕,進而治國平天下,全面概括了儒家內聖外王的學說。最後談教學,辨異端,明道統,在引導辨的基礎上,推出了道德修養的理想境界——聖賢氣象。
圓月 月有圓有缺,我們現在要說的是圓月,因為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月圓的晚上,這天晚上的月比平時更美,美得神秘,美得淒涼,美得令人心碎。 我們要說的這故事也一樣,充滿了神秘而美麗的吸引力,充滿了美麗而神秘的幻想。在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傳說中,據說每當月亮升起時,總會有一些精靈隨著月光出現,花木的精靈,玉石的精靈,甚至連地下的幽魂和鬼狐都會出來,向圓月膜拜,吸收圓月的精華。 有時候他們甚至會化身為人,以各種不同的面目出現在人間,做出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事。 這些事有時令人驚奇,有時令人感動,有時令人恐慌,有時令人歡喜,也有時令人難以想象。他們能夠把一個人從萬丈探淵中救出來,也能把一個人從山峰上推下去。 他們能夠讓你得到世上所有的榮耀和財富,也能讓你失去一切。 雖然從來沒有人看見過他們的真面目,可是也沒有人能否認他們的存在。
